Format | 形式: Research a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Boston, USA | 美國哈佛設計學院設計研究
Year | 年份: 2011
Type | 類型: urban masterplan | 城市設計
Size | 規模: 5 sqkm | 5 平方公里
Location | 地點: Willets Point, Queens, New York, USA | 美國,紐約,國王區
Exhibited at | 展覽: 2012 Rotterdam Architecture Biennale, Netherlands | 2012年荷蘭鹿特丹雙年展
位于紐約皇后區法拉盛的Willets Point是一個高密度的城市街區,這一河口地帶的生態環境從上世紀以來不斷地受到工業污染等嚴重損害。同時,這里地勢低洼平坦,一直面臨洪水的威脅。
該項目以舊城改造為契機,試圖為該地段提出一種創新的基礎設施系統,試圖從生態和環境?;さ墓勰畛齜⑻岢魴碌慕ㄖ途骯凵杓?。
現有海岸線是一個堅實的混凝土人工海堤,將海與城市明顯分界,完全將潮汐擋在其外。我們提出了一個更親水、更生態的海岸線方案,以便恢復三角洲區域的健康生態系統。
一系列的潮汐通道構成一個抗洪系統,在洪水爆發時能有效地將洪水疏散至周邊的水體和綠地,以?;じ咼芏鵲某喬?。這個水系統同時形成一系列的島嶼,沿河的不同緩沖區域產生不同的公共綠地,并在降雨的過程中作為泄洪區。這與濕地系統一同減緩地表徑流的疏散過程,還具有治理水污染及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與洪水同住”設計概念是對這個問題眾多、復雜而脆弱的地段的積極回應。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標高關系開展了縱向分區的策略,有意識的允許一些區域(主要是停車場,公共綠地等)暫時被洪水淹沒,以此實現對于高密度城市化地區或戰略性功能地區的重點?;?。
水系統也對公共空間網絡、步行網絡和建筑形態的重塑起到主導的影響,通過對建筑類型和街道的設計,建筑與景觀之間在平面和剖面上都產生了有趣豐富的關系。此外,多樣的濕地模數與分布幫助組織不同建筑組群,水系統的支流能提供貫穿所有公共空間的連續步道系統。對地形的調整本著最小化土方移動的原則,巧妙的利用局部微地形組織地表徑流,形成獨特有趣的空間體驗。
方案中的各系統不僅幫助激活三角洲地區的生態,還突出了場地的地方特質,提高了土地價值。它試圖調解城市發展和生態?;ふ飪此蘋ハ嘍粵⒌牧椒矯?,將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一同納入到城市規劃的考慮中來,探索了一種整合、共生以及雙贏的城市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