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 類型: parametric model for Boston Waterfront development
Host | 地點: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ston, USA
Duration | 時間: 3 weeks | 3星期
Students | 學生: Phebe Dudek, Dessen Hillman, Fei Hong, Jihak Hong, Xing Huang, Shaoyi Liang, Georgios Samartzopoulos, Dicle Uzunyayla, Ana Vargas, Mingxi Zou
Instructors | 教師: Miho Mazareeuw, Nicola Saladino
Course tutors | 教師: Alexander D’Hooghe, Miho Mazareeuw
此次工作坊是麻省理工大學城市建筑學專業中的一門城市設計課程的一部分,旨在以此前城市調研中所研究的城市結構為基礎,探索城市結構是如何在動態過程中按照一定的規劃發展成形。哪些潛在的效果會影響到場地的功能?
經濟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基礎設施的重大調整、海平面上升、全球化等——每個學生在其中選出了一個主題來重劃現有的城市設計導則,試圖以最有針對性的方式提出多種應對未來變化的可能性。
該工作坊的課題為波士頓市水邊地區的重新開發。我們要求學生提出新的城市結構,設置并測試不同的設計參數,預測未來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變化趨勢。他們以介入的重點與局限為基礎,創造出可適合多種范圍及規模的新城市形態。此后他們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城市設計導則,探索新的城市形態,以獲得適應未來不同發展狀況以及不同尺度的靈活性。
他們定義了城市形態形成的逐個關鍵環節以及設計所涉及的區域范圍。
我們將相關參數化設計方法介紹給學生,有助于他們系統性的量化解讀、表達、評估和整理復雜的信息,增加設計過程的回應性和適應性。工作坊的進程分成3個階段:參數化分析,網格化和原型化。
進度表
第一天
-工作坊介紹
-犀牛、蚱蜢軟件入門
第三天
-參數化分析入門和重要信息層級的辨識
第六天
-參數化分析階段評圖
-原型設計:城市類型和土地控制系統
第八天
-景觀城市學理論及概念
-原型設計:相關參考案例與靜態模型 [可變的原型]
第十天
-原型設計:參數化模型與功能范圍的定義
-網格化與空間組織
哪一種幾何結構能夠更好地協調原型的幾何功能和場地的局限?
第十三至第十五天
-網格設計與不同測試場景的定義
第十七天
-原型應用與城市生成
第二十天
-終期評圖